校工会举办“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故事征文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28  编辑:工会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教职工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争做好家庭,近日,校工会举办了以“讲活优秀家风故事,建设文明和谐家庭”为主题的“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故事征文活动。

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中,旅游与会展学院教师安磊的《风华双甲子 读书越关山》获一等奖。

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各分工会的大力支持,广大教职工纷纷踊跃报名参加、交流家庭故事,所提交的参赛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故事感人,有对亲人长辈往昔故事的追忆,有对好家风的深入解读,也有对家风传承的深入思考,充分展示了我校教职工的家庭风采,以及对家庭、家教、家风的深刻感悟和践行传承。

 

 

风华双甲子  读书越关山

 

旅游与会展学院分工会 安磊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一首《滕王阁序》道出了千百年人们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困难的畏惧。“为谁读书”“如何读书”成为萦绕诸多读书人心头的一道难解之题,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光耀门楣?还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马多如簇”的满足?在中国历史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我的家族有幸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领悟了读书与成长、家庭与国家之间命运攸关的答案,并作为家规家训辈辈谨记、代代传承。

乱世立志  情义无价

十九世纪末,国家正值沉沦动荡之际,鲁西南更是民不聊生,时年二十一岁的高祖父举家背井离乡来到皖北地区。初来乍到的他只得在涡河摆渡码头搬运货物赖以养家糊口,乱世之中,人命尚且贱如蝼蚁,奸商恶霸又克扣码头工人的血汗钱,工人们目不识丁又求告无门,此中辛酸让年轻的他明白了不读书就要吃亏的朴素道理,也树立了要让子孙后代好好读书的坚定信念。勤劳仗义的高祖父通过努力,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好转,然而初有家财的他并未与常人一样买田置地,而是在涡河北岸一处高亢之地置办下数亩山东义地,划定地块后又设一筒地签,但凡山东同乡病故无处安葬,皆可抽签安葬义地之中。此后为免同乡坟茔荒芜,又请两户守墓人以照顾亡灵。多年来,安葬者与守墓人后代逢年过节,都会到我家祖宅探望家人。祖父曾回忆高祖教导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山东人。”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中国人安土重迁、饮水思源的朴素情感在一个家庭的体现呢?又何尝不是善良付出的一种收获呢?

二十世纪20年代甫始,在两个孙儿降生的同时,家里开办的药房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渐渐好转的家庭环境让读书成为可能。此时已经中年的高祖父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立下家规“家中无论男女,尽皆需要读书。”并且重金延请教书先生到家中讲授知识。然而不幸的是在1931年中原大战中,皖北地区横尸遍野,疫病肆虐,独子不幸罹患霍乱,不治去世。1932年上海淞沪事变,身为北洋大学学子、抗日军队营长的女婿又不幸为国捐躯。连续遭遇丧子丧婿之痛的他更明白,要想改变这不公的世道就必须多读书。所以我们这个商贾之家出现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场景,从年近六旬的老翁、三十余岁的女儿、十余岁的孙儿和孙媳妇乃至六岁的外孙,一家人围炉论学、秉烛读书。

沦陷之世  家国共志

然而好景不长,倭寇自卢沟桥事变后,兵锋直抵皖北,1938年5月,亳州沦陷。进城的倭寇将店中货物抢掠一空,并一度强占家宅作为驻军所在。一家人就此产业尽毁、流离失所,女儿也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外孙搬到城外暂住。日据时期,亳州城门皆有日军把守,为驯服羞辱国人,日人要求中国人进城时必须向其行鞠躬礼,其外孙时年七岁,因需要每日由母亲送进城上学,一时无意,面对有杀父之仇的日军行起了中国军队的军礼,日军见状举枪作势要刺,被母亲按头捣蒜般鞠躬磕头。日军士兵见恐吓的目的达到,狂笑不止。2015年,已经身为南京高校教授的曾祖父回想此事,眼泛泪花,高声连呼,日寇狞笑“声犹在耳!声犹在耳!声犹在耳!”七十八年的时光没有抹去他童年时的家仇国恨,这该是多么深刻的耻辱!

此后我的高祖父看到城内学校,皆由日人掌控,不习汉语,尽教日文,为勿忘国耻、勿忘家仇,所以竭尽全力,请人将尚且年幼的外孙送到位于安徽的山东敌后流亡学校求学。

然而由于形势极不稳定,经费管理又时有不继,祖父的求学之路极为艰难。1944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先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何鲁丽之父)就任流亡政府主席,他对在敌后坚持学习的学生们讲话,“政府要教育救国,老师要教学救国,学生们要学习救国”,并引用英谚“East,West,home is best。走东走西,回家最好!”鼓励大家。2015年,我前往济南拜访本家高祖、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时,时年将近九旬的他亦回忆起此事。忽闻两位长辈同学同忆一事,其中内容分毫不差,作为后辈,双耳如闻惊雷,胸中激荡直冲天灵,又化泪波夺眶而出。国人不服、民族不屈、文明不绝,教育学习不可缺、不可废。

盛世华夏  矢志报国

及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辈在求学的过程中,却不得不面临着资源普遍匮乏、家中子女众多无法兼顾的困难。但我的祖父秉承家风家训,尽可能地让子女受到更多的教育。我的大伯不得不高中辍学后,积极学习文物历史知识,成为我们当地知名的文史专家,曾主持过全国知名的归德古城城墙修复工作,亦曾到京探访郭沫若先生,为永城陈胜墓题写“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我的父亲曾自学水电焊工,后接班祖父,继续从事医药管理销售工作,成为单位的核心骨干,但是未能完成学业的遗憾,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

身为80后的我,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不必担心动荡的环境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在小学二年级时,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本课外书——《一日一智》,当我第一次读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谚语的时候,顿时有醍醐灌顶的醒悟,认识到人生就是要不怕失败、勇敢解决困难。从此,我小学三年级读《水浒传》、四年级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开始的时候,完全不懂字义,就一遍一遍听着评书、查着字典去读,从开始的简体字,到竖排繁体字。从自己读,到能背记,再到能够给自己的同学讲其中的故事。自此,我明白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深刻含义,做人和读书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会不断地碰到困难,然后不断地攻克、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步,并且也以此教育子女。

2002年,大学毕业的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但在不断教学与学习中,深感在浩瀚的知识面前,我的浅薄。所以经过努力,2007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10年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爱人也在2016年,即35岁时考取硕士研究生,成为当届最年长的学生,共同努力上进的家风促进了我们家庭勤奋学习的家庭氛围。

在上学时,老师教导我“学问是苦藤上结出的甜果”“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学习的要义在于厚积薄发。我有位学生去年博士毕业,入职北京高校后说,“老师,我深受您的影响和鼓励,才步步前行到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我上班前,父母叮嘱我“教育是良心活,咱不能辜负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的托付”的殷殷深情与意义。

回望这两个甲子的岁月,是中国最为跌宕起伏、最不平凡的时代。我的家族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从十九世纪末,读书不受欺负的朴素思想,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救亡图存的发奋学习,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读书。六代人的传承,两个甲子的磨炼成长,从战火硝烟的乱世到繁花似锦的盛世,秉承“不要忘记自己是山东人”的家训,以及“家中无论男女,尽皆需要读书”的家规。慎终如始地读书、踏踏实实地做人、毫无保留地爱国,这也许是对“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初衷的贯彻吧!

 

 

 

 


家风照亮我成长的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后勤处  张丽霞

 

家,是温馨幸福的港湾,承载着欢乐和幸福的美好回忆;家,也是梦牵魂绕的故土,寄托着游子心灵情感的归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到朗朗书声、负笈求学的学生时代,再到栉风沐雨、自立自强的成年时代,一路走来,父母不仅用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更是用无微不至的亲力亲为,教导我如何孝敬父母、勤奋学习、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一直以来,良好的家风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无形而深远的影响,一步一步成长、成才,并收获每一个成功的喜悦。

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常对我们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你们要懂事孝顺,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待”。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似懂非懂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意思。我作为孩子里面的老大,始终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父母的告诫,无形之中也影响着弟弟妹妹。在上小学的时候,爷爷不幸偏瘫,行动和生活不能自理,奶奶身体也不好,勉强能照顾自己。我的父母都是农村小学教师,一边忙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忙着地里的农活,只能挤时间回家照顾老人。我当时放学之后,自觉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任务,帮助他们做饭、洗衣服、晒被子和打扫卫生,陪爷爷奶奶聊天和给他们读报纸等等。每看到爷爷、奶奶欣慰而幸福的笑脸,我感到特别开心,这样美好而温馨的画面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现在回忆起来画面依然清晰。亲情如此美好,可是却阻断不了时光匆匆的脚步,爷爷奶奶在相继的两年里离开了我们,我如同体验到了作家阎连科在《我和父辈》文章中的亲身感受,长辈好像是村外的一堵高墙,用单薄的身体挡着外面的风风雨雨,也为晚辈争取到茁壮成长的时间和机遇。

勤奋刻苦,收获成功

父母常对我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刻苦,一份成功”,在十几年的求学路上,我始终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为学习的根本和动力,虽然求学的路上坎坎坷坷,并不一帆风顺,但经过不断地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最终收获了学业上的快乐和幸福。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自视甚高,认为县城一中是志在必得,谁知骄兵必败,我最后以5分之差与一中失之交臂,一下子从自傲的峰巅跌下了自卑的深渊,迷茫、孤独、无助和痛苦一时俱来,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经常和我谈心谈话,不断鼓励我“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学习上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父亲的耐心开导下,我丢掉了曾经的狂妄和浮躁,鼓足勇气,再次站在初三的起跑线上,经历了多少次挑灯苦读,在第二年的夏天,我接到了南阳第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初步圆了我从小开始的教师梦。

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和照顾,我开始了在外地求学的生活。师范校园里的自由和宽松的风气使我彻底放松了下来,但无聊和烦闷同时油然而生。我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考虑:这样的日子下去将来就只是做个小学教师了,谁能甘心这样平庸的一生。恰在这时,班主任告诉我们:“我省几所高校每年从应届师范毕业生中录取成绩优异者进入大学学习”。父母知道这一消息后,大力支持我继续读书。此时的我,犹如黑夜中迷失方向的小船突然望见灯塔的光芒,除了全力以赴,别无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的那年夏天,我收到了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

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从最初的不适、迷茫和困惑到渐渐的适应,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毕业前夕,父母鼓励我选择不断前进、继续求学。大四时,我毅然加入了考研的行列,开始了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学习磨炼,经过考前的认真备考,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研究生。

三年的读研和随后的读博阶段,我已经从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起来,能够独自经历风风雨雨,面对学习、生活的坎坷,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做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特别是读博阶段,我在人迹罕至的内蒙古多伦草原上做枯燥的野外实验,又因水土不服带来的疾病煎熬,加上反复修改论文的精神磨砺,特别是英文论文写作过程中,无数次核对数据和统计分析,无数次修改英语语言和语法表达,这种生活是非常痛苦和艰辛的,几乎每一个博士毕业都要经历难以忍受的煎熬和蜕变,但是从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中,我收获了人生当中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和一段成长的奋斗经历。

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父母常教导我们“做事先做人,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让别人信任的人”。父母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里,无论参加工作后或是后来结婚生子的生活中,我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后来教育孩子的格言。

“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话虽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一直努力做到诚信为人、踏实做事,友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工作中我学会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奉献,懂得了如何自律、沟通、应变,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工作中感恩,认真务实地做到小事入微,一丝不苟;在生活中感恩,自发真正地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学习中感恩,客观平静地做到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良好的为人处世原则下,我勤奋刻苦、努力工作,收获着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成就和简简单单的幸福。

父母渐渐老去,孩子一天天长大。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也传承“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为人处世原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给孩子指导、鼓励与鞭策,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磨练坚强的精神意志,涵养强大的心灵力量,去战胜成长路上的困难和挫折,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回首走过的每个阶段,我庆幸自己拥有豁达开明的父母,他们一直坚定地鼓励我读书上进,用知识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用厚实的肩膀给我遮风挡雨,帮我挺住了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顺利度过了人生当中的重要关口。如今,两个孩子慢慢长大,母亲依然像照顾小时候的我一样帮助照看孩子,为我全心投入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回首走过的路,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美丽朴素的家风,她犹如寒夜里的一盏灯,一直照亮和温暖我前进的道路。


传承爱与责任  建设文明家庭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分工会 贾兴洪

 

今天上午,我们学院的微信群分享了中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宣传部文件《关于表彰2023年“文明家庭”和“身边好人”的决定》,我有幸代表我们学院获得了“文明家庭”的荣誉称号,学院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小家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大家庭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的认可。既然话都说到这儿了,那我就分享一些家风故事以感谢大家的祝贺与关心吧!

我妻子跟我一样从事高等教育,儿子博士毕业后在小红书做算法工程师,女儿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读高二,上个月我们家喜迎新成员,儿媳妇进门了,在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饿了么”)做开发。一家五口,三个博士,一个硕士,剩下的一个说不定以后也会读博士。教研室的兄弟们戏称我为人生赢家,我知道这个标准太单一。高学历,既不是文明家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文明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背后一定有着良好家风的传承。

一、从日记说起

为了让大家理解我的家风传承,我先分享两则日记吧!

日记一:2022年4月27日

今天是爸爸83岁的冥寿日,回忆一个片段,以此表达我的思念与感恩。我的小学的中段家住在淮滨县郭集林场,学校在林场的北边,距离有几里地我也不知道。我打小得过百日咳,身体素质一直不好,经常会有些感冒发烧的事情。遇到刮风下雨或者不想上学了就可以不去学校了,当然这是妈妈同意的甚至是支持的。逃课的日子最怕爸爸从县城回来。某一天逃学又被刚骑车回来的爸爸看见了,被告诫:人要有自知之明。这4个字刻在了我脑子里,它的内涵应该很丰富,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你要知道你是谁、你在干什么、你应该干什么。虽然早已过了不惑的年龄,可我还是经常想起这4个字,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日记二:2023年5月14日

今天是西方的母亲节。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在这个日子里,向我关心的母亲们致以问候祝福或是感激。既然扰荡起思绪,那就说说我对母亲的思念吧。

妈妈离开我们是2005年9月初,她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画面很多,今天没有时间一一记录。她坐车会严重的晕车,坐爸爸的自行车是她出远门的最主要方式。也正因为此,我工作了10年,她都没有去过我所在的大学。这也成了我的遗憾——她没有见过属于我的新生活。2008年7月底,我终于住进了新房子,而且是自认为很大的那种,170平米。我多么希望妈妈能来我家住几天啊!自打我搬进新房的第1天,晚上睡觉时,我总把南边阳台上的灯打开,让它彻夜长明。因为它正对我的家乡,我相信我的妈妈能看见,我相信她的灵魂是会飞的,再也不受晕车的折磨了,她一定能顺着那亮光来找到我们。看着儿子的小家一天比一天好,她应该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人。妈妈,我的眼泪再次涌出眼眶,那盏灯为您亮了几个月,您,来过吗?

二、除了思念,爸妈还给我留下了爱与责任

泪水总要拭去,思念还在奔涌。这浓烈的思念,或许来自他们给我的家庭教育,那是一场持久的爱与责任的熏陶。

我的父亲60年代初毕业于河南农学院林学专业,分配到淮滨林业局工作,可谓专业对口。他热爱他的工作,一生都在与林业打交道。杨树的扦插、水杉的育苗,他们做过很多实验,为丰产林的培育做出过重要贡献。1985年,他46岁的时候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是《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的引种和推广》。回想起来,我觉得我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真诚应该是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吧。

我的母亲在她那个年代也是个读过书的人,中专毕业后从事过教学工作。因为家庭的负担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她早早地就退出了社会生活。再后来常年患病,就没有外出工作了。80年代末,市场经济开始活跃,我们家居然开启了一段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姥爷五舅一家、大舅和二舅家的儿子与媳妇等等20多口人在一起搞生产,虽然我们和他们生活在两个地方,但经济核算是在一起的。当家人是我母亲,她思维缜密,善于平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她常用的治家手段。家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要想家庭和睦,当家人的协调是关键。

要说到她对我的爱,真的算是溺爱了。由于常年生病,她不能长时间低头做一件事情,比如缝衣服、写信等。可是在我去三千里外的兰州读大学的时候居然就收到了她写给我的一封信——我所知道的她在几十年中写过的唯一的一封信!

前面说了,我母亲不能缝衣服,可是家庭里各种责任都需要有人承担啊,于是我的父亲就学做针线。自己剪裁、自己缝制,我现在还收藏着一件他为我母亲缝制的外衣,扣子是用布做的盘扣。这让我懂得家庭分工没有固定的模式,夫妻要密切配合,责任不能落空!

不得不说,在我结婚后,有了孩子,我的岳父、岳母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我的妈妈、爸爸相继离世后,岳父岳母就成为我最亲近的长辈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开阔胸襟给我带来很多的幸福与启迪。

三、信任、尊重和关爱是我们家的基调

在我现在的小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高校老师,我妻子和我都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我们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同时,我们也会与孩子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儿子读初中的时候发生过这样的事:学校组织培优,儿子不愿意去,我们强迫送入学校。之后我们深刻反省,与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平等关系。在儿子成长的关键时点,我们运用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判断为他创造更多的进步机会。高二参加中科大少年班考试,提前经历一次高考,为了应对此次高考,最后三个月他插班进高三重点班复习备考,他顶住了极大的学习压力,也考出了不错的分数,为高三奠定了稳定的学习优势。还有后来的自主招生、本科直博,我们都是积极协助孩子进行分析判断,寻找进步的加速器。谋划得当,目标明确,学习主动,儿子26岁博士毕业。

在女儿的学习成长中同样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的困扰,多次转学、升学面临的环境适应,高中学习压力大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等等,我们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冷静分析,科学应对,做好沟通与陪伴,尽力帮她恢复正常状态。

今年儿媳妇加入我们这个小家庭,我们也在学习这种新的关系的处理技巧。家庭成员之间会相互帮助,关心彼此的生活和工作。当家庭成员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彼此支持和鼓励。应该说,信任、尊重和关爱是我们家的基调。

四、结语

我们也非常注重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在大家庭中,我们会经常关心、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如在假期中多陪老人聊天,跟晚辈孩子们交流对世界的认知,让他们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关爱,并将这份美德和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做了很多教学任务之外的事情,比如利用个人专长给学生们提供免费的面试辅导。我们相信,一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可以传递到一个社区,一个社区的美好和谐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则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家。

家风如水,润物无声;家风如灯,照亮前行。它是我生活中的道德指南,也是我面对挑战时的力量源泉。我会将这份珍贵的家风传承给我的下一代,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爱与责任的和谐相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随时代的洪流而创新丰富。让我们共同携手,以家风为起点,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推动我们祖国的繁荣与进步!


“勤实”奋进,源远流长

 

公共管理学院分工会 杨婷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习总书记说过,“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家庭观念的缩影,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华民族的智慧;家风是一轮明月,光辉普照神州大地;家风是一棵树,历经千年依旧生生不息;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空却依旧清澈。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却也最深远。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勉”就是曾氏的家风;周恩来总理为家人立下10条家规,“清正”二字贯穿周总理的一生。勤俭、正直、孝悌、清廉,读着这些伟大的家训,仿佛在和历史对话,着实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

和大部分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从小并没有受到过关于家风家训的专门教育。然而父母的言传身教一直感染着我的灵魂、滋养了我的成长。李绅曾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伯庐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母亲总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也是这么做的。在吃饭的时候,母亲从不允许我们剩饭,吃不完的零食和水果要及时包好、尽快吃完,不能浪费。她说,粒粒皆辛苦并非一句口号,生活越好,我们越当思来之不易而绝不浪费。对于水资源,母亲更是懂得珍惜。记得小时候,我正开着水龙头洗手,听到外面的小伙伴喊我出去玩,我便匆匆忙忙跑了出去,水龙头没有关紧。不一会儿,厕所里面滴滴答答,水已经从水池中溢出,母亲见状赶忙关紧水龙头。随即跑到门外找到我,并训斥了我,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当时我就记得爱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那以后这样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忽然发现可能也是那时母亲的教育令我深刻地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促使我在博士期间选择了水资源治理的研究方向。

“自豪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这是父亲一贯的作风,也是我做人做事的重要标尺。待人接物,要怀揣着一颗平常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尽人事、听天命。对于个人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淡一些,超脱一些,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得意之后淡然,失意之后泰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每当我考试取得一些成绩感觉飘飘然的时候,父亲就会教导我,“不管你取得多大成绩,低调一点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进步”。当时的这句话我懵懵懂懂,随着我慢慢长大,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才逐渐领悟到,越是成绩突出,越是贡献巨大,越是形势大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一个低调的人,不可能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锤炼成诗句;一个低调的人,不可能没有挫折,只不过他在坦然面对失意的时候,让危机变成了人生征途的跳板;一个低调的人,并非没有眼泪,只不过他能够超越叹息呻吟、拂去眼泪痛苦,将其当作一杯醇厚的美酒;一个低调的人,并非没有失误和失败,只不过他时刻保持的清醒帮助自己复盘并愈挫愈勇。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纵使千层浪,仍能“胜似闲庭信步”;纵使狂风暴雨,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雄关漫道,仍能“豪迈从头越”。“勤俭节约、认真做事、低调做人”是父母教会我的,也是我持之以恒坚持的,无形中已经化为我的家风。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我一定会努力开成灿烂的花朵,成为蓝天中自由翱翔的雄鹰。这些家风虽无华丽辞藻,但也正是无数父辈们言传身教的努力与奉献,才铸就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将这些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们

 

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工会   白楠

 

什么时候我越来越像父母了,我想是有了孩子之后吧。年龄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到了那个阶段,以前非常排斥感觉拧巴的东西,突然就想明白了。以前认为自己完全正确的事情,突然发现自己错了。以前不以为然的人和事,突然觉得了不起了。比如我曾经看不惯父母的过度节俭、因循守旧等等,多的数不清的“坏习惯”。

简单朴素的老家有让内心沉静的力量

父母的节俭跟挣多少钱没有关系。他们俩现在每个月有近一万的退休金,在家乡小镇上过上高质量的退休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回到父母的老房子里看看,所有的物件都可称之为高龄,锅碗是二十年的,最古老的家具是父母结婚时候的,重新刷了漆换了颜色,反而既有厚重感又有时尚感,让人看了羡慕,心想我的哪一件结婚物件可以保留到老呢。还有姥姥给妈妈织的陪嫁老粗布床单,变成母亲最珍贵的东西。她说夏天铺着很舒服,虽然样式简单朴素,但想起姥姥在伺候一家老小十几口的情况下挑灯织布,几片布再拼成一个床单,就觉得再普通的床单也带上了不普通的光环,它倾注了姥姥的爱,也承载了母亲对这份爱的珍重和对姥姥的念想。

每年假期我都很喜欢回娘家,回到那个充满回忆有年代感的老屋子,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床一被、一瓶一罐都温情,能让我浮躁的心静下来,所有爱而不得、想而不得、争而不得的东西都渺小了。

做无为事遣有涯生

父母的洗手池上只有一块香皂、一条毛巾、三两瓶抹脸的东西,不用完不换。洗手池下柜子里放着洗衣粉和肥皂,母亲不习惯用洗衣液,贵不说还洗不干净。小污渍用洗衣粉,顽固污渍打上肥皂,再搓上几把也就干净了。父母的衣服永远干净整洁,被褥永远散发着洗衣粉的芳香。

谁说干净整洁的家,就一定需要琳琅满目的洗洁剂加持呢。我们只不过为懒惰找借口,对任何事都没了耐心,只希望简单快速地搞定生活琐事,好把更多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结果呢,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也没有洗出比父母更干净的衣服,反而家里到处是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显得闹哄哄的,没有了家该有的清爽。同时,我们自认为把时间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无非是坐在电脑前或者办公室里忙事业,可一年到头,我们的事业进步多大呢,如果细细给自己算一下,是不是有些羞愧甚至十分羞愧:我们以各种忙事业的名义在逃避家庭责任。学校里孩子少考了几分,掉了几个名次,家长就要痛心疾首,各种批评责难孩子。如果对照我年初在单位工作会议上信誓旦旦读的各种年度计划,那么到了年终,看看年终总结,真的要羞愧至死了。

 

厨具很简单爱很满

父母的厨房是老式的,空间很小但不显局促,因为用我的话说“厨房用具仅能满足做饭之基本需求”,一个物件要承担数不清的功能,但却不影响从这个小厨房里走出无数美食。回想刚结婚之初,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对未来生活是无限向往的,包括要把厨房的柴米油盐过成诗情画意,因此觉得厨房里总是少了一样趁手的厨具,耽误我大显身手。之后便是各种小电器源源不断进入这个小家,然而我的厨艺并没有借助先进厨具而进步,一直得手忙脚乱,总是不得要领,回想当时老公得咬牙闭眼才能夸我厨艺棒棒哒吧。如今结婚十年,宝宝两个,我才明白,能让我厨艺大涨的,不是厨具是孩子,他们挑剔的味蕾是我精进厨艺的动力,他们的大快朵颐是我在厨房不辞辛苦的精神支柱。这些与厨具是否先进无关,与餐具是否精美无关,对孩子的爱才是一切动力之源,我也逐渐意识到,父母当年也是怀着如此的心意在厨房里不断精进厨艺的。

主动选择简单磨砺人生智慧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简单而美好的呢?我想是主动选择的简单才是美好的。不是因为捉襟见肘而被动选择地简单,而是我有能力复杂却依然选择简单,这样内心才是富足和强大的,整天用类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灵鸡汤浇灌自己,其实最简单的知行合一就是:看了别人家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的家也不羡慕嫉妒,看了别人的穿着如女王一样的富贵华丽也不沮丧。如此,我们的思想就真的解放了。父母用几十年的时间磨砺出了自己的生活智慧,年轻时不懂事,面对父母沉淀的生活智慧是不屑并挑刺,现在读懂已是中年人,也在中年的时光中越来越像父母,我想这也是传承,一代一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将爱传承。

 

 

上一条:校工会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 下一条:全国总工会领导到我校调研指导工作

关闭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会委员会 CopyRight©2005-2019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050005861号
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